【校奖风采】丁又也:在大学,发现自己

发布部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时间:2022-12-16浏览次数:20

创建时间
2021/12/16 10:44:02

       一年一度的校长奖学金评选正式结束,在众多“大神”齐聚的榜单中,唯一的“师范生”尤其引人注目,他是学校首个三年毕业的师范生,他是学校首个获得校长奖学金的大三学生,他推动学院首次推行免听细则,他为学院获得全国实验赛讲课赛一等奖,他为学院获得首个全国教技竞赛一等奖,他为学院获得首个市教技竞赛一等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2021年度校长奖学金本科生组获奖者——丁又也。

        丁又也,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孟宪承书院物理学(师范)专业2022届毕业生,现已推荐免试至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攻读学科科学(物理)硕士研究生。

奋楫笃行 · 臻于至善

         问:首先恭喜你获得了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度校长奖学金!历年来的校奖答辩都是“神仙打架”,作为首个获得校奖的大三学生,你能谈谈在校奖申请、答辩中有怎样的感受吗?

         谢谢。我一直都有申请校长奖学金的想法,初审通过基本是意料之中,感受较多的主要是答辩的准备。答辩前,我请教了去年获得校奖的管媛媛学姐(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参考她的经验,结合我个人的特色,基本形成了我的答辩框架。 因为我是首个进入校奖答辩的大三学生,并且是师范生,因此我也有意识地在答辩中以“师者”为主题词来展开。候场时,听着前面各路“神仙”的答辩,心里或多或少会紧张,等我开始陈述的时候反而淡定了。

问:听说你身上有着非常耀眼的“首个”头衔,其中“首个三年毕业的师范生”着实令人好奇。在繁忙的学业压力下,你是如何做到两年内修完三年的学分呢?

         入学时,师大为我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的承诺,在我大一第二学期确实实现了。我在对比了几届物理学专业和同期其他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作出调整,上报学院审核。方案里主要是在修业年限(学制)和专业选修的分配上有比较大的调整。标准修业年限(学制)为四年,但学校学分制度下允许3~6年的弹性修业年限(学制)。我想看看自己在学习上的潜力究竟如何,就考虑着将四年压缩成三年,用课时填补空余时间。

         对于两个年级排课时间冲突的问题,我又从学校制度里搜罗,发现了关于学生“免听”的规定,大意是只要提出申请,通过学院的考核标准,就可以免去平时上课的要求。我在光华书院的辅导员温旭老师支持我说:“你可以试试看。如果你成功了,那你就可以成为一个案例和标杆,以后如果有同学有类似的想法,都可以在你的方案基础上作出调整。”事实表明我成功了。

        问:我们一直说“爱在华东师大”,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我就从学生和管理层的关系来谈谈吧。我认为在华东师大,我们学生在很多问题上是有比较自由的话语权的,这是对学生“爱”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华东师大的气质之一。举两个例子,首先是我前面讲到我算是半个“编外的教务老师”,我在去年寒假参与了学院卓越育人的研讨会,并针对师范课程的设置问题,结合调研写了一份提案,让我很惊喜的是,这份提案的大部分内容都被学院采纳了,并从2021级物理学专业的师范生开始实施。

        另一个例子是旧的公共数据库首页没有“过程性评价”栏目,但同学们又比较关注这块,所以操作上就不太方便,我就此给教务处写了一封建议信,后来新的公共数据库首页放上了“过程性评价”栏目。这说明,学校对于我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是比较关注和重视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问:校奖答辩中你选择的主题词是“师者”,从择校时坚定的“教师梦”到现在,你对“师”的理解有发生改变吗?

         我觉得“师者”比较能概括整个大学——围绕着教师教育本身的成长。我对“师”的理解不能说改变,应该说是更加具体。2019年学校党委宣传部的金亚珺老师对我做过一期专访,在专访的最后她问我,你觉得你的教学理想是什么。当时我只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观念,用了一句“教书育人”搪塞过去。

 

         两年以来的学习和生活,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更明确的答案:我想,我们的学生应当是正直、善良的,应当是乐观、坚强的,他们会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进而热爱蓬勃的生命。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身为教师,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我为何选择教育,过去的我会说,因为我的家庭、我从小到大的经历,让我对这份职业有了兴趣。而现在的我会说,就是这样的目标和信念,让我对这份职业有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