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奖风采 | 姜浩哲:做跨学科教育的探索者

发布部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时间:2023-03-13浏览次数:82

创建时间
2023/3/13 9:21:23

       发掘先进学生典型,树立优秀学生标杆,充分发挥奖励机制的育人作用,学校设立“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是为奖励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而设置的校内最高等级奖学金。在学生申请和院系推荐的基础上,经过初审评议、终评答辩、校内公示,10名本科生、10名研究生最终获得2022年度校长奖学金。

       他们,品学兼优,德才兼备

       他们,注重实践,奋发进取

       他们,投身志愿,甘于奉献

 

       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梦想坚定,阔步向前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

2022年度校长奖学金研究生组获奖者

姜浩哲

 

1

个人简介及主要荣誉

姜浩哲,教师教育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师从汪晓勤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跨学科教育。

 

主要荣誉

在读期间,曾三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荣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奖学金、优秀学生等称号。

“华为杯”第十五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华东师范大学校赛优胜奖

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佛年杯”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优胜奖

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教院杯”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青春助力云课堂”科创实践专项赛优胜奖

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度“我和我的老师”主题征文活动三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喜迎党的二十大 说说我的新变化”主题征文活动优秀奖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SCI来源期刊论文6篇(其中SSCI一区论文3篇、二区论文3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5篇(其中权威B类期刊论文3篇),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论文2篇,3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1篇论文入选ESI全球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位列全球Social Science, General领域前1%)。

       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等多项校级项目。

2

个人事迹

       “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科技创新进步对跨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要求。解决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卡脖子’问题亟须培养大量的跨学科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一直采用分科教学的模式,教师很少关注学生跨学科整合能力。”作为跨学科教育的探索者,姜浩哲更能感受到加强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

 

瞄准方向,勇攀高峰

        姜浩哲与华东师范大学的缘分,还要从6年前说起。2017年,本科三年级的他就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培养未来教育的引领者”,教育学部简单、响亮、格外有分量的培养目标,深深吸引了他。一天的学术盛宴,让他感受到了独具海派文化特色的教育传统,更让迫切地想要来到华东师大做“最前沿”的教育学研究,他也确实实现了这一目标。

        在教师教育学院开学典礼上,周彬教授分享的两句话也让他终生难忘:“选择教育,不是选择悠闲,而是选择了一条更需坚守的道路。选择攻读研究生,不是苟且生活的借口,而是选择了一条具有挑战性,但却充满风险的人生道路。”这让心怀教育的姜浩哲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

       开学伊始,导师汪晓勤教授就语重心长地告诉姜浩哲要尽快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好好做点研究。于是,“好好做点前沿的研究”,成为了姜浩哲研究生生涯的关键词。他认为,刚刚入学的那段时间或许是决定他学术生涯最重要的时期。

       勇攀学术高峰既要有冲劲,也要有耐心和定力。要想做前沿的研究,就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挑战和“险峰”。正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和他的咬牙坚持下,第一篇学术论文得以顺利发表。自此,姜浩哲开始慢慢积累学问、走进学术,尝试挑战更多学术高峰和险峰。导师也鼓励姜浩哲不要气馁,切不可急于求成。他慢慢明白了稳站稳打的重要性,开始注重斟酌研究中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论文发表似乎也“水到渠成”了。

        在教育学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姜浩哲围绕跨学科教育等前沿领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课程•教材•教法》等中外文期刊发表论文30篇。“在论文发表的过程中,老师们一直告诉我,不能只关注数量,论文质量和影响力才是‘王道’。因此,每每提笔,我都会反复地问自己‘这篇论文究竟旨在解决哪个教育理论问题’‘这篇论文对改进教育实践究竟有没有贡献'……”

图片

姜浩哲在教育学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提出的“宽口径”、“厚基底”、“强动力”的跨学科学习通道建设方案

 

       姜浩哲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一篇论文入选ESI全球高被引论文(论文被引频次位列全球社会科学领域前1%);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教育学影响因子排名第17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连续三个月被期刊评选为“最受读者欢迎的论文”,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具有较高影响力。

服务教学,深入科研


  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姜浩哲利用各种机会深入一线教育教学实践,既积极地将团队的理论成果服务教育教学实践,也在实践服务中检验理论成果的效果并提出优化方案。他申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依托这一项目,他对若干教师开展了长达三年的跟踪性研究,从教师、学校和社会生态三个角度系统总结了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的现实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以改变教师思维为突破口培育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动性、建立跨学科课程审议平台等,并将团队提出的应对策略运用于实践,成功帮助了很多一线教师克服了跨学科教学的现实挑战并适应了跨学科教学的现实要求。

  当前,姜浩哲正在策划帮助更多教师设计和实施跨学科课程。在他采访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时,相关成果的系统性、全面性、可实践性还得到了赞誉。


姜浩哲与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合影(右二)

  姜浩哲深度参与导师项目《以文化人:高中数学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与实践》,并与项目组成员共同在全国12个省份的48所高中实施了88个体现数学与人文水乳交融等跨学科特征的课例。他也以第五完成人的身份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华东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姜浩哲在上海市行知中学参与课例研究(右一)

华东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证书

  他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学者和一线中小学教师参与。“听了姜浩哲的分享,我发现通过跨学科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和数学学科本质的理解”曾听姜浩哲分享的一位数学教师感慨道。

姜浩哲在学术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姜浩哲在学术会议上与外国嘉宾合影(右一)

姜浩哲在学术会议上与外国嘉宾合影(姜浩哲,第二排左二;导师汪晓勤教授,第二排右二)


争做模范,回报社会


  作为首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的一员,姜浩哲带头学习党的理论,并和支部党员一起,开展“红色采风”、开发“德育课程”、传递“红色故事”、开展“主题调研”、参加“师德论坛”。针对“党史教育如何融入中小学学科德育”的问题,他和支部党员一道在学院党总支的指导下深入上海市16个区进行了大规模调研,完成了多份有深度的调研报告,开发了多个学科德育教学案例,为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将党史教育融入学科德育提供了实践范例和启示。

党史教育融入中小学数学学科德育调研成果


姜浩哲和支部党员一起参访中共一大会址(左二)

  姜浩哲所在党支部还在学校和学院指导下参与了“党史教育融入中小学学科德育创新实践论坛暨党支部优秀案例展示”的组织和策划活动。

  作为一位教育人,姜浩哲也深度参与了教育扶贫、教育扶智工作。他在学院指导下组建团队为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开发了“与病毒大作战”等10个系列的跨学科专题课程。项目成果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华东师范大学校赛中获优胜奖。

“党史教育融入中小学学科德育创新实践论坛暨党支部优秀案例展示”活动合影

3

获奖体会

  能够获得校长奖学金,我感到十分荣幸、激动、感动和感恩。我特别感激学校、学部和学院对我的培养,特别感激导师在我学术成长道路上的引领和帮助,也特别感激老师们给予我的关心、指导和支持。本次获奖,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将继续加油,不辜负老师们的信任。

姜浩哲参加2022年度校奖答辩

  作为“未来教育的引领者”,我们心怀“成就更好的教师、更好的学生和更好的教育未来”的理想。实现这一教育理想,意味着“一日日坐在冷板凳上阅读文献汲取营养”,意味着“一日日穿梭在教育实践场域中捕捉教育的规律”,也意味“一日日沉浸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交界点处思考教育的真谛”……但我相信,每一位研究者都甘之如饴。

  在我因苦苦思索却不得答案而痛苦、因细细阅读文献却不得思路而烦恼时,是理想的力量让我劝诫自己,要理性地、稳扎稳打地走好每一步,这是我们通往理想的道路上的必须要经历的,是积蓄能量的过程。当看到学生跨学科思维显著提升时,当看到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明显增强时,我仿佛看到了理想正在现实中被一步步理性地、努力地实现。“用理想指路,用理性创造理想”或许这是每一位教育学研究者所要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故事。

我会继续瞄准跨学科教育这一前沿方向开展更多研究,并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讲好跨学科教育的“中国故事”“中国方案”。未来,我计划开发更多跨学科教学课例,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多跨学科教学资源,更好地帮助中小学教师发展跨学科思维。

  希望学弟学妹们能珍惜在华东师大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追求卓越,收获成长、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