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奖风采】于思远:以榜样为炬,照亮前行之路

发布部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时间:2023-01-21浏览次数:34

创建时间
2022/1/21 19:17:29

         他以高水平运动员身份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在樱桃河畔度过了十载芳华,他从操场走进书斋、从运动员转为科研工作者,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2021年度校长奖学金研究生组获奖者——于思远。

        于思远,体育与健康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政治学。曾荣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宝钢全国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荣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6篇,其中2篇为文科一级权威期刊;参与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30余次,作专题报告20余次,其中包括东京奥林匹克科学大会、2019年与2021年国际体育史大会、第十一届中国体育科学大会等体育类国际顶尖会议。

从操场走进书斋   

        于思远在小学三年级时便在上海市黄浦区少体校何明新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专业训练,成为了一名跳高运动员。他高中就读于上海市大同中学,这里也曾是跳高名将朱建华的母校。2012年,他以高水平运动员身份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运动训练学专业,从此在樱桃河畔度过了十载芳华。

         于思远恪守体育与健康学院“文武双全、专长突出、素质高强、追求卓越”的院训,在进行专业训练的同时,不断学习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在《体育社会学》这门课程上,他第一次认识到体育并不局限于竞技比赛,在赛场的冰山之下蕴藏着更广阔的体育天地。出于对知识的好奇,他逐渐形成了从事体育研究的想法,而开设这门课程的刘桂海教授也成为了他学术道路上的领路人。

        在大三时,致力于深造的于思远认识了优秀的硕博连读研究生郭正茂——2019年校长奖学金获奖者之一。“郭正茂是我的榜样,在他的帮助下,我对自己的科研道路有了明确的规划,也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于思远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称郭正茂为“师父”,榜样的力量在于思远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思远进行专业训练

稳扎稳打,厚积薄发   

        硕士期间,于思远转入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加入了刘桂海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体育政治研究。面对基础较为薄弱的爱徒,刘桂海教授始终鼓励于思远多读经典著作,并时常激励道:“读书就像怀孕,时间久了自然看得出来”。由于体育政治研究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质,于思远开始全面学习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外交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知识,夯实研究基础。其中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引起了于思远的兴趣,他试图以该理论为方法推进体育外交的理论研究。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他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不断打磨论文,前后修改了百余次,几经挫折后有幸发表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CSSCI期刊)2019年第1期。有了从0到1的突破后,于思远建立起了学术自信并养成了良好的研究习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学业的积累,他获得了2018年国家奖学金、2019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为他的硕士阶段画上了圆满句号。

         博士期间,于思远围绕体育政治、体育史学、体育学原理等方面展开全面探索,在学校研究生院“2020年未来科学家与优秀学者培育计划项目”、“2021年优秀博士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先后发表了5篇CSSCI论文。其中《体育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机理与路径》、《中国特色体育外交战略体系研究——基于大战略理论的视角》两篇文章发表在文科一级权威期刊《体育科学》上,对国内相关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基于优秀的学术成果,他再一次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于思远和导师刘桂海教授(左三)及课题组成员

专注科研,不负热爱   

        于思远坦言,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一个跨学科属性较为鲜明的学科,各领域的知识、方法、范式层次繁多,而成果的产出则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他早已调增好了心态,“科研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趟孤独的旅程,但热爱可抵漫长岁月”。

        在这趟“孤独”的旅程中,他坚持阅读文献、输出思想、整理成文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希望能通过与业界前辈、同仁广泛交流,学习和掌握更多前沿动态。在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于思远首次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道义现实主义方法引入我国体育外交战略研究中,创新的研究成果使得他在会场上脱颖而出,前辈们的鼓励与认可让于思远增加了对科研的信心。又经过一年的积累,在2020年第三届中国体育传播青年论坛上,于思远与师弟顾帅分别从我国体育外交创新实践和体育外交史学方法创新两方面做了精彩的论文报告,又一次获得了专家们的肯定,北京外国语大学魏伟教授不禁赞誉道:“后浪真的来了。”

于思远在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做报告

         

    当谈到应该如何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时,于思远说,“在选择成为一名体育研究者之前,一定要扪心自问是否真的热爱这个职业,有了兴趣作为引领,才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还要注意培养学术敏感度,跨学科的研究通常需要较强的交叉思维,对于转瞬即逝的灵感要及时记录,日常点滴的积累往往会在未来的某一刻形成清晰的研究图景。”此外,他还提到对研究成果保持“饥饿的平常心”。


于思远参加的部分学术会议

·心怀感恩,回馈社会  

     在成长的道路上,于思远受到了学校、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与支持,这使他始终心怀感恩,希望能为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青年的时代担当。硕士期间,班里有同学突发急性白血病,在党支部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前往医院进行血液捐献,然而仅有于思远一人通过了身体检查并捐献了两人份血小板,为同学解决了燃眉之急。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于思远通过学校抗击新冠肺炎专项基金捐赠了3000元。


于思远积极进行爱心捐赠和无偿献血

     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于思远与导师合作撰写的决策咨询报告被中央有关部门综合采纳,推动了体育政治领域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具体结合。“我虽然从事的是体育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但我的终极理想是从事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相关工作,以期传承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理想的同时,为我国的国际体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于思如是说。


 获奖体会 :未来可期 

     “在优秀的学长榜样作用下,我在硕士期间就有了申请校长奖学金的想法,并为之不懈努力。当站在2021年校长奖学金答辩舞台上,看到身边优秀的同学们,我当时还是很紧张的,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向榜样学习、追求卓越的信念。

     校奖既是对我过去付出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支持。这笔奖学金可能会用于资助自己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调研等。疫情结束后,我想去希腊奥林匹亚进行学术调研,驻足在奥林匹亚遗址之中感受传承数千年的体育魅力;还计划去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进行交流学习,为中国梦的实现与奥林匹克理想的传承做出青年学者应有的贡献。”




以榜样为炬,照亮前行之路
于思远对未来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