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奖风采】李丽颖: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发布部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时间:2022-01-21浏览次数:15

创建时间
2022/1/21 19:26:36

        她把美好的年华挥洒在丽娃河畔,她用热爱在科研旅途中沉淀,她专注于提升物联网设备和数据的可用性,致力于产学结合。她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2021年度校长奖学金研究生组获奖者——李丽颖。

        李丽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9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物联网。曾获得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校优秀学生等荣誉;已发表论文共15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6篇),其中CCF A/SCI一区论文8篇,CCF B/SCI二区论文3篇,顶级会议收录论文2篇;另有十余篇论文在修改/审稿中,其中CCF A/SCI一区论文7篇,CCF B/SCI二区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优秀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

         自2013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以来,今年是李丽颖在这里的第九个年头了。“本科时,我选修了魏同权副教授开设的《实时嵌入式系统》等相关课程,也因此对物联网和嵌入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魏同权老师指导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感兴趣研究方向。”出于对科研工作的热爱,李丽颖在本科毕业后,毅然选择在华东师大继续读研深造(硕博连读),她师从魏同权副教授,将自己的科研热情倾注于物联网,并致力于提升物联网设备和数据的可用性。

心科研,立足实践

        得益于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在导师魏同权副教授的细心指导和实验室师兄师姐们的耐心帮助下,李丽颖在研究生入学后很快进入了科研状态,并发表了多篇物联网方向相关论文。

李丽颖和实验室同门

        李丽颖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过程中认识到,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算法的蓬勃发展也许会给物联网的实际应用带来新的契机与活力,而设备与数据的可用性,是影响物联网整体可用性的两大关键因素。因此,她开展了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物联网可用性优化方案的研究。

         2018年,在魏同权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下,她进入华为上海研究所哥德尔实验室担任研发工程师,主要承担了神经网络加速、差分隐私相关的工程性课题。致力于将AI赋能于物联网,设计了一种基于边云协同的神经网络纵向加速策略。“更进一步地针对环境的动态变化,我们突破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伸缩神经网络架构的横向加速方案。”

李丽颖从事神经网络加速相关研究

         这份实习经历给她带来了新灵感。她表示,结合业界的需求,将AI赋能于物联网,产学结合,解决物联网实际应用中的痛点,会使自己的研究更有温度、更有价值。她还建议大家有机会应该多去优秀的企业参观或学习,只有在实践中切实了解业界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2019年,李丽颖进入昆山杜克大学应用物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开展了数据分析相关的课题研究。她将虹膜数据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基于生成对抗网络、集成学习等行业领先方案,以提升不同类型数据的可用性,成果被双方院校老师高度认可。

李丽颖对虹膜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科研之路注定不是坦途,李丽颖深知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像是一场长跑,有时能让我获得很强的成就感,实验室、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有时也会让我觉得枯燥无味,甚至迷茫和焦虑;实验结果不理想,论文今天写、明天改对我来说也是家常便饭……每到这个时候,我就需要自我调节以重新进入状态:获得成果产出时就告诫自己还有提升空间,要继续努力;感到焦虑时就鼓励自己再试试应该就能成功。实在调节不过来就遵循劳逸结合规律,在休息中放空自己,在工作中注重效率。

学术交流,开拓视野

        李丽颖还长期担任了例如ACM TCPS、IEEE TASE等国际期刊及DAC、NIPS、DATE等国际会议的审稿人,也受邀担任了一些国际会议如HPCC2020&2021、Smart City2021的程序委员会成员(TPC Member),她曾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参与国际会议并做口头报告。

李丽颖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参加国际会议DATE

         “同行评议是一个神圣却又煎熬的过程,你需要对稿件成果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但并不是每项工作都恰好落在你熟悉的研究领域”。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促使她了解了更多相关领域的知识,力求为每份稿件提出中肯的评价和改进建议。在与同行的一次次思维碰撞中,李丽颖拓宽了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更多的灵感。

   对于如何看待审稿人的意见建议时,李丽颖颇有感触地分享道,“同行给的意见都非常有意义,在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可能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的同时,切实帮我们提升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但是因此带来的实验增添与论文修改的工作量还是挺大的,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我记得我有一篇关于物联网设备可用性优化的文章,其中一位审稿人提出让我关注温度的影响,但那时我们缺乏真实测量的温度数据集,对温度影响的建模也没有很完善,并且期刊给的修改时间很短,我只好做了个仿真实验。”面对这个修改意见,李丽颖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尽全力做好,后来她花了很长时间把温度结合了进去,“终于在另一篇文章里给了这个审稿意见一个好的回应。”她激动地说。

不忘初心,砥砺前进


  李丽颖在科研道路上一路坚持,尽管遇到了不少的挫折与困难,但她的科研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心性得以锤炼。“科研生活丰富而又单一,兴趣是源动力,选题至关重要,要有勇气去挑战难题,但也要有勇气去面对科研当中的挫折和失败。为了完成某个科研任务,往往需要拓展思路,了解不同领域的解决方案,需要独立思考,但也要善于讨论沟通以开展新领域的科研工作。在接触新领域的初期阶段,应该多向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请教讨论,这种方式比检索文献更高效实用;随着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更应广读文献,敢于批判,不断扩充知识体系,最终在领域内做到专业。”


李丽颖与导师魏同权副教授讨论


   对李丽颖来说,荣获校长奖学金既是对以前努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未来工作的一种激励。“我已经把这笔奖学金给了我妈妈,感谢她对我求学之路的默默支持。在这里,我也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丰富资源和学习机会,让我有幸获得这份荣誉,承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以更好的科研成果回报社会。”

李丽颖参加2021年度校长奖学金答辩


路虽远,行则将至

事虽难,做则必成

漫漫科研路

曙光必现